61岁导演姜文:26年只拍了6部电影,却能影史留名,他凭啥这么牛

时间:2024-12-26 18:02:00阅读:419
编剧只要被姜文用过,就都成药渣了。话虽说得糙了些,可道理一点不假。一个打小挨揍都得提前预约的怪家伙,还有啥事儿干不出来呢?【“直男”】姜家有三个孩子,姜文排老大,1963年他出生在唐山。家里人都宠着他
61岁导演姜文:26年只拍了6部电影,却能影史留名,他凭啥这么牛
61岁导演姜文:26年只拍了6部电影,却能影史留名,他凭啥这么牛
6/22

编剧只要被姜文用过,就都成药渣了。

话虽说得糙了些,可道理一点不假。一个打小挨揍都得提前预约的怪家伙,还有啥事儿干不出来呢?

【“直男”】

姜家有三个孩子,姜文排老大,1963年他出生在唐山。家里人都宠着他,他这人性格特别直,心里想啥脸上就写啥,就因为这个,没少挨打呢。

被揍倒没什么,吓人的是,我妈揍我之前还先来个预约呢。

母子俩心里都有数,没少动手,但这不影响尽孝。电影拍出来以后,最好的观影位置肯定是留给父母的,还让二老给提意见呢。动手的时候可都没留情,所以他们给出的评价肯定不会掺假。

有一种很“特别”的信任。他和电影的缘分开始于颠沛流离的生活。他出生在唐山,又先后在贵州、湖南居住,直到1973年才安定下来,在北京定居。四处迁移的生活造就了不同的社会阅历,见得多了,就想把这些拍下来。

1993年8月,姜文的处女作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正式开拍。在真正当上导演之前,姜文的身份是演员。

中学时的班主任就像伯乐一样。有一回开班会,老师留意到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姜文在表演的时候特别有天赋,就鼓励他去考表演系。结果呢,第一年没考上。

1980年再次征战的时候,中央戏剧学院的大门向其敞开了。张仁里那可是独具慧眼啊,一番打磨之后,就像是把璞玉雕琢成了明珠,这人后来还成了大导演呢。

拍电影呢,之所以要去推动,就是因为对电影行业的现状不满意。从一无所有开始,既没钱又没资源,只有在看样片的时候,才会感觉自己是“活着”的,而且还很成功。

好作品的观后感向来是因人而异的,有人从中看到欢喜,有人却品出悲伤。这部电影票房达到了5000万,在1995年的荣成,它可是国内票房第一名呢。有了这样的成绩,姜文再拍电影的时候就变得更加谨慎了。

【“让电影,不只是电影”】

姜文拍《鬼子来了》是有自己的“小算盘”的。

抗日剧跟很多作品一样,重现了当年日军在中国的残暴行径,起到警示的作用。它告诫国人,面对恶人可不能盲目善良;同时也传达给日本观众,要真正面对历史,而不是去否认。

更大的作用在于“洗刷冤屈”。不少抗日老电影还被日本人拿到日本去放映,结果起到了反作用。按照电影拍摄的内容,他们用来教育日本年轻人,说中国老百姓个个都是间谍,人人都是不穿军装的军人,这种说辞还强行显得合理,结果反倒让“全民歼灭”这种荒谬的想法变得合理化了。

姜文拍抗日题材的电影,就是不想再让日本那边有类似找茬的机会。他怀着家国情怀,再加上很有实力的演绎,结果2000年《鬼子来了》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赢得了满堂彩。

就只拍自己想拍的,靠着热爱去推动,这样才能把一件事做好呢。不过到《太阳照常升起》出来的时候,姜文可被舆论给反噬了。

观众说看不懂,差评不少,姜文为此苦恼过,可他从没怀疑过。票房又不能说明一切嘛,有人看不懂,也有人给出高评价。在知识精英这个层面上,姜文得到了认可,艺术电影的受众也开始接纳他了。

2010年的《让子弹飞》一上映,就把那种“票房决定质量”的畸形观念给洗刷掉了。姜文开辟出了一条平衡的道路,这部电影拿下7亿票房,刷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记录。从这时候起,市场开始接纳风格独树一帜的姜文了,还夸他是“站着赚钱”的业界良心呢,说他是那种真正能把票房大卖、社会批判和艺术水准都集于一身的好导演。

好像有点飘了,《一步之遥》这片子的发展状况,让姜文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。

花了四年打磨的,本以为会是个精品呢。大规模地宣传,噱头堆得满满的。结果真上映的时候,影院里安安静静的。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,要么闭嘴不说话,要么就是看不懂,这其实已经算是很高的评价了。

得承认是用心了,选角这事很上心,没用那些整容脸。为了让画面达到理想的效果,烟囱重新刷了一遍,铁轨也铺上了,还种了一大片鲜花呢。得承认是付出了,不过也得明白,这影片可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下去的。

姜文觉得电影得“好看、有趣”,他觉得自己做到了。骂就骂呗,他个人特色很鲜明。电影里是“英雄”,生活中像个孩子,就因为有这种矛盾,姜文这个人就更立体了。

【“终章”】

邪不压正》成了“民国三部曲”的最终章。

姜文执导的这部电影就像是给老北京写的一封情书。他那荒诞的拍摄手法重塑了北京城,这既是幻想也是期待。这部电影呢,能拍出肃穆的感觉,也能有幽默的效果。从艺术角度看,姜文真的是无可挑剔,又一次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。

市场对姜文挺宽容的。他执导的电影,即便有争议,但一直有内涵,不会让人看过就忘。

姜文所求的就是这个。生活里有困惑,那就带着好奇去拍电影呗,一边找答案,一边把答案给拍出来。他呀,从来不去追求完美,十全十美的事儿哪能追求得到呢?只要能把遗憾尽可能地减少就成。

姜文身上贴着个“有态度”的标签。他的作品少却精,大概平均4年才出一部,这既是为了精心雕琢作品,也是为了享受生活。

他不把赚钱当回事儿,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照顾生活了。在外面嘴巴挺厉害的,可在家里很有责任感。在家的时候就不谈工作了,就一门心思陪着妻子和孩子,给儿子喂饭在他眼里也是重要的事儿呢。他明白生活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,毕竟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的。

母亲在小时候毫无缘由就辞了工作,没别的,就是不想上班了。人生就一回,用心去感受,才能发现被大家忽视和遗忘的美好事物,把这些拍出来,那就是姜文的风格。

电影不能没艺术,艺术呢,就在生活里一直存在着,还特别有个性,就像一股野蛮的力量长在姜文身体里似的,靠着这股力量,姜文变得独一无二,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独一份儿的。

新京报2005年10月26日:姜文的“成人仪式”

华声报1999年5月13日:姜文:我为啥要拍“鬼子戏”呢?

相关资讯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